一、单选题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就要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这贯彻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在听报告时,如果报告人的声音突然停止了,马上就会引起听众的注意。这种注意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4.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教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
B.效果律
C.动机律
D.练习律
5.关于教学语言的特点,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教学语言要用书面语言,不能用口头语言来表达
B.教师在语言表达中应当充满感情色彩
C.课堂上的语言活动应该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
D.教学语言要具有艺术性、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二、多选题
1.体谅模式的观点有( )
A.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尊重儿童发展需要
B.认为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C.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D.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E.注重个体认知发展
2.学生操行评语的基本写法包括( )
A.谈心式
B.描述性
C.过程性
D.结果性
E.情感性
3.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把能力分为( )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模仿能力
D.创造能力
E.认知能力
4.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下位学习
E.命题学习
5.下列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B.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C.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D.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E.从小学一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查看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D【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获得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D【解析】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要求之一。
3.B【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4.B【解析】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教师和家长的鼓励属于良好的结果,能够强化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这一行为。
5.A【解析】良好的教学口语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它既具有书面语的准确、严密等特点,又具有口语的通俗和流畅的特点。
二、多选题
1.ABCD【解析】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其特征有:(1)坚持性善论;(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2.ABCE【解析】学生操行评语的基本写法包括:(1)谈心式;(2)描述性;(3)过程性;(4)情感性。
3.AB【解析】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4.ACE【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5.ABCDE【解析】基础教育课程强调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A 项正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B 项正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C 项正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D 项正确。教育部于 2017 年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E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