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创造性
2.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
B.课程资源越多越好
C.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
D.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
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的基本单位是( )
A.命题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4.“学生之所以学习,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和优异的成绩等报偿。”持这种观点的学习动机理论是( )
A.归因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强化理论
D.自我效能理论
5.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好采取的策略是( )
A.取法乎上
B.取法乎下
C.取法乎中
D.无法即法
二、多选题
1.我国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主要有( )
A.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B.评价内容综合化
C.评价方式多样化
D.评价主体多元化
E.关注评价过程
2.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是( )
A.有利于管理原则
B.有利于教育原则
C.目标一致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原则
E.可接受性原则
3.巴甫洛夫划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根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进行的,这些基本特性包括( )
A.强度
B.稳定性
C.灵活性
D.平衡性
E.紧张度
4.下列属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有( )
A.课外美术小组
B.篮球队
C.学习小组
D.少先队
5.运用课堂讲解技能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
A.语言的逻辑性要强
B.注意对重点问题通过声音抑扬顿挫等方式加以强调
C.调整语序
D.在做结论时,语言要简练和准确
E.语言力求层次分明
查看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B【解析】题干所述体现了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这是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的表现之一。
2.C【解析】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3.B【解析】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4.C【解析】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认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所以,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奖赏、赞扬、评分、竞赛等外部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题干所述是强化理论的观点。
5.A【解析】教师的人格修养有两个问题:一是修养的策略问题,二是修养的尺度问题。在策略上,采取“取法乎上”的策略。
二、多选题
1.ABCDE【解析】我国新课改中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评价功能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3)评价观念转向关注人的发展;(4)评价内容综合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评价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2.BCD【解析】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包括:(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2)目标一致的原则;(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3.ACD【解析】巴甫洛夫在研究高等动物的条件反射时发现,动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结合,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弱(弱型)。
4.AB【解析】非正式群体是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课外美术小组、篮球队和课外读书小组都是学生自由结合形成的小群体,而学习小组和少先队是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的领导下成立的正式群体。
5.ABDE【解析】运用课堂讲解技能的注意事项:(1)语言的逻辑性要强,层次分明;(2)语言要简练、准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3)通过声音抑扬顿挫的变化,不同措辞的重复加以强调重点问题;(4)多用启发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