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这种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是(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个别活动
D.小组活动
2.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后,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3.下列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
B.人的手被火烫便立即移开
C.望梅生津
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
4.在长期进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会把自己对父母、亲人等的感情和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辅导员身上,把他作为自己的父母、亲人等,这是( )
A.阻抗
B.移情
C.阐释
D.自由联想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提供了何种启示( )
A.志存高远,订立较高的目标
B.谨慎小心,不放过工作中的任何细节
C.锲而不舍,勇于面对职业挑战
D.严于律己,自觉抵制不良作风
二、多选题
1.下列有关终身教育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
A.终身教育是个体从小学到大学不间断的学校教育
B.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C.终身教育的影响扩展到学习者的私人生活和公众生活的所有方面
D.终身教育求助于学校、家庭、社区、书籍、出版社、剧场等
2.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有( )
A.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B.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发挥作用的
C.实践活动对能力形成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实现性
D.后天教育是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4.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
B.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C.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D.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5.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有( )
A.国家意志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普遍性
E.广泛性
查看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D【解析】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2.D【解析】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题干所述体现了行动研究法的含义。
3.A【解析】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不存在反射行为,其趋利避害反应属于应激行为。
4.B【解析】移情是把过去生活中对某些人的感知和体验带入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或者人与人的关系之中。题干描述的是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移情现象。
5.D【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出个体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方面,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严于律己,自觉抵制不良作风。
二、多选题
1.BCD【解析】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A 项错误。
2.ABC【解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 D 项说法错误。
3.ABD【解析】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如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智力不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故 C 项错误。
4.ABD【解析】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故 A 项说法正确。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故 B 项说法正确,C 项说法错误。由于教学设计是先于实际教学活动的,具有预测性或预演性,所以,教学设计方案不是僵化、固定不变的,它应当为教师实际实施设计方案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故 D 项说法正确。
5.ABCD【解析】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有:(1)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2)教育法具有强制性,这是教育法的本质特征。(3)教育法具有规范性。(4)教育法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教育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教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适用对象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