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教育目的因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在性质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人们通过接受教育获取许多知识和经验,在各种活动中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这属于( )
A.价值性教育目的
B.发展性教育目的
C.功用性教育目的
D.终极性教育目的
2.《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是( )
A.生成性目标
B.表现性目标
C.行为目标
D.普遍性目标
3.压力反应的三个阶段不包括( )
A.冲击
B.焦虑
C.安定
D.解决
4.小刚同学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和老师交流,学习上遇到问题也没勇气向老师求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向李老师请教了一个问题,李老师耐心的解答并对他的行为给予了表扬,从此小刚逐渐地学会了主动与老师交流。李老师改变小刚的方法属于( )
A.自我控制法
B.系统脱敏法
C.全身松弛法
D.强化法
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 ),其出自《礼记·中庸》。
A.慎独
B.爱岗
C.内省
D.终身学习
二、判断题
1.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在学习上存在问题障碍的学生,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
2.当前部分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主要是教育认知方面的局限,与德育方法的选择无关。( )
3.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
4.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人格无共性可言。( )
5.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 )
查看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C【解析】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功能和用途,可以看做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简称人的功用性。功用性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能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功用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题干描述的是功用性教育目的。
2.D【解析】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即为典型的普遍性目标。
3.B【解析】压力反应的阶段包括:冲击阶段、安定阶段、解决阶段。
4.D【解析】强化法可以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可能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有了疑问也没有勇气求教的学生,一旦在一次主动请教后得到了老师的耐心解答和表扬,那么他的胆怯心理就会得到很大改善。故题干所述为强化法的典型运用。
5.A【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就是“慎独”,“慎独”一语最早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
二、判断题
1.×【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诊断性评价不仅可以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还能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因此,正常的学生也需要诊断性评价。
2.×【解析】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教育认知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德育方法方面的问题。
3.√【解析】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4.×【解析】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人格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段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正是人格具有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
5.√【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